top of page
Image by Carl Nenzen Loven

「從實務工作觀察,

               疫情是否有可能改變青少年接觸毒品的機會?」

以摩鐵為例,汽車旅館有利毒品犯罪的原因是一般人無法得知旅客身分,甚至在房內開趴的過程中依然可以有許多訪客陸續加入,因此「隱蔽性高」的特點會增加青少年在裡面接觸毒品的可能性,造就他們成為潛在施用毒品的客戶群。

DSC00848.JPG

​刑案律師 王妙華

​攝影 ∕ 李逸凡

由於疫情的爆發僅是「偶發事件」,與青少年接觸毒品沒有直接影響,再加上這類施用毒品的青少年「道德感」比一般人低,既然已經會做「藥物濫用」這類明顯觸法的行為,面對防疫生活這種沒有太多罰則的事情就會更不在意,所以仍可能在敏感時期去人潮聚集的社交場所。

「有什麼原因導致青少年想要施用毒品?

             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青少年是不是更容易接觸?」

社工師許雅雯與社工員曹致瑄認為,過去我們可能認為單親或隔代教養等家庭型態下的青少年更容易接觸毒品,事實上這兩類家庭型態依然可以給予子女妥善的照顧,因此應該要回歸「家庭功能」來探討青少年接觸毒品的原因。

首先「好奇」是重要因素,在許雅雯與曹致瑄的工作生涯中,有遇過個案因為家庭成員有在接觸毒品,因此好奇毒品究竟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感覺而有第一次的接觸。

「疏於照顧」則是現代雙薪家庭最容易遇到的功能失衡。如果今天是低社經地位的家庭,的確有可能因為照顧家中經濟狀況而疏於關照子女的身心健康;但如果是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寵溺」就是另一種影響青少年的家庭因素。許雅雯與曹致瑄曾看過個案父母用錢財來滿足孩子,結果孩子就用這筆錢來買毒給大家施用以討好人際關係。

DSC00854.JPG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副主任

​陳振穎

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沒有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關心或陪伴很重要。指責、打罵或是羞辱只會讓青少年覺得自己不被在乎,負面情緒存在的同時又認為沒有人理解他,就有可能成為接觸毒品的開端。

DSC00848.JPG

刑案律師

​王妙華

接觸毒品的原因並非單一,毒品本身也不是走進任何一家便利商店就可以接觸到的東西,還是必須要綜合一切狀況觀察,才會知道人們為何及如何接觸毒品。

DSC00815.JPG

右:社工師

許雅雯

左:社工員

​曹志瑄

另外由於現在文明病偏多,「情緒」與「壓力」的影響在近幾年也有上升的趨勢,如果青少年因為同儕或家庭問題導致情緒壓力沒有得到適當排解,就可能需要靠藥物協助才有辦法安穩入眠。

科技的進步是否也影響青少年接觸毒品的機會?」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聯絡方式也開始改變。從過往的通訊電信到現在的社交軟體,毒品販賣的方式也隨之轉型。王妙華認為犯罪型態的改變與疫情這樣的偶發事件不同,是一個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

對於販毒集團來說,使用通訊軟體販毒的好處在於他們得以在各式通訊軟體的群組裡尋找潛在客戶,並且私底下與他們聯繫,用暗語談妥劑量與價格後約定交易時間與地點。在這樣的販賣渠道更不容易被抓的情況下,毒販自然會開始更新自己的交易型態。

DSC00854.JPG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副主任

陳振穎

​攝影 ∕ 李逸凡

網路銷售毒品對於青少年接觸毒品的影響並沒有特別深遠,因為他們接觸毒品的管道仍然是家庭、朋友或是工作關係,如果要賣藥也通常是像直銷般從熟人開始。

Ripped Jeans and Tattoos

社會很難改變臺灣人對於更生人的既定印象,目前也很難給予更生人相對應的資源。如果大家都只想跟他們劃清界線,認為自己與他們是不同的世界的人,只會造成更生人離開監所、青少年離開少輔院後再次回到他們的原生環境繼續接觸毒品。因為除了販毒以外,這個社會沒有辦法接納他們從事正當工作。

同時以王妙華的經驗觀察,臺灣普遍對於更生人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過去曾有麵店專門請更生人來當服務生,而這些更生人也僅是想要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但當時大家對於更生人帶有負面想像,深怕端盤子給顧客的服務生會在麵裡參雜毒品,或是當顧客對於服務提出負面回饋時可能遭到肢體上的暴力對待,因此這家麵店不久後便無法繼續經營。

所謂外表因素可能是身上有大面積的刺青,或是工作態度不佳等對外顯露的氣質,先於疫情因素導致他們就業困難。尤其這些青少年傾向從事服務業或餐飲業,外表形象可以說更為重要。

另外,目前服務業與餐飲業確實因為疫情影響面臨許多困難。但其實在疫情爆發以前,許雅雯與曹致瑄就有觀察到個案在回歸社會的路途上容易因為外表因素被貼標籤,或者因為本身學經歷不高、識字能力或是生活技能不足導致店家不願意雇傭。

陳振穎認為對於施用毒品的青少年,監所只剩處罰與隔離的功能,讓他們可以在這段時間不要跟毒友聯繫。但是對於家庭已經失去正常功能的他們而言,即便離開監所也是回到自己的原生社區。如果社區裡的住戶都是毒友,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重新開始,對他們來說是再次接觸毒品的負面循環。

「有毒品接觸史的青少年在回歸社會的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阻絕青少年接觸毒品,預防最重要。

​刑案律師 王妙華

​攝影 ∕ 李逸凡

DSC00848.JPG

對於沒有接觸毒品的家庭而言,「事前教育」相當重要。以王妙華這幾年在中小學分享毒品防治的經驗觀察,臺灣教師與家長避諱跟孩子提毒品教育,認為「如果我告訴你毒品的相關訊息,你有可能因為好奇而去施用」。但是如果告訴孩子接觸毒品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才能讓他們多一份戒心並建立判斷能力,知道不可以拿陌生人給的糖果或是咖啡包,避免為了一時的好奇賠上一輩子的健康。

DSC00854.JPG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副主任

陳振穎

​攝影 ∕ 李逸凡

同樣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因此西區少年服務中心會去瞭解用藥青少年的內在需求是什麼。是生活上有遇到挫折嗎?或是家庭發生什麼樣的變故呢?因為「接觸毒品是不好的行為」這個觀念青少年都有,重點在於如何跟青少年進行更多的討論與陪伴,瞭解用藥原因後才有助於提供後續資源上的協助。即便青少年沒有用藥,也可以與中心的工作人員談談他的親子關係、感情關係或就學問題,才不會等到接觸毒品的時候介入也為時已晚。

News Cameras

毒品犯罪行為人確實可能再犯,但想要重新開始生活的仍不在少數。只是當我們不斷地說要接納與包容這些人,實際上卻也很害怕他們如果是自己的鄰居,會不會對自己與家人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新聞媒體為了點擊率或衝人氣,偏向報導這些更生人不好的一面,關於這些更生人的好事卻乏人問津,導致整體社會氣氛對於更生人的偏見逐漸加深。但是對於許雅雯與曹致瑄而言,與更生人有更多的交流後,發現他們的「外在」只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因此期望政府能積極協助消除社會大眾對於更生人的刻板印象,才不會對願意回歸社會的更生人存有偏見或誤解。

2850178.jpg

很多青少年認為毒品是一個解決方案,讓自己逃離家庭、學校或生活上面對的問題,但最後毒品卻可能成為他們一生的包袱

影片剪輯/陳心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