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rime Scene Tape

​官方統計最正確?犯罪學教授告訴你我們看不見的真相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犯罪是社會的正常現象。」

究竟108年與109年青少年接觸毒品的嫌疑人人數,是否可以從警政署統計查詢網的數據觀察出最真實的樣貌,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鄧煌發為我們做進一步說明。

同時,因為統計數字使用的是警察所公告的數據,因此鄧煌發說明我們必須瞭解「警察作為」如何影響數據的結果。以竊盜案件為例,臺灣在春節期間由於發放紅包、年終獎金等因素導致財物流動性偏高,因此竊盜案件也會頻傳。

為了因應這個情況,過去臺灣曾有「春安政策」。然而這樣的政策卻讓警方因此較少在其他績效分數低的時間點查緝竊盜行為人,導致春節期間犯罪嫌疑人飆高,而其他時期的犯罪嫌疑人並不突出,但這不代表其他時期竊盜犯罪嫌疑人比較少,可能只是沒有抓到。或是以近期酒駕臨檢為例,有段時間因為社會輿論的壓力,導致各路段的酒駕臨檢比過往頻繁,酒駕統計數據也呈現不正常的升高。

因此鄧煌發指出,毒品案件的嫌疑人統計資訊同樣地也可能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如果將毒品嫌疑犯的犯罪人數統計拉長到十年觀察,會發現全臺毒品犯罪嫌疑人在106年達到高峰後,便開始逐年下降。

圖一、101-109年全臺12-23歲毒品嫌疑犯人數
資料來源:警政統計特別刑法案件毒品(製圖:林文馨)

2333976_1.jpg

即透過提高警察績效分數的方式,鼓勵警察在春節期間針對竊盜案件多下苦心。

​春安政策

Little Girls Walking

所以在討論「青少年毒品犯罪與疫情的關係」議題上,鄧煌發認為必須從數據的總體來解釋。包括政府政策與法規的改變、警方將人力轉往其他犯罪的查緝、甚至少子化都有可能影響青少年毒品嫌疑犯人數,而不能單純只看疫情對青少年毒品嫌疑犯人數是否有造成影響。

DSC01021.JPG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

鄧煌發

​拍攝/李逸凡

由於犯罪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從犯罪學角度討論傷害性較低的犯罪,其實不應該用政府的力量進行干預,而是應該要回歸最根本的「家庭教育」,由家庭協助自己的子女遠離毒品的危害。

bottom of page